English

澳门的文化情怀

1999-12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李兆忠 我有话说

一提起澳门,人们通常会想起“赌城”、“文化沙漠”,或者“东方梵蒂冈”之类的字眼,两者看似不同,但都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澳门的真实面貌。所幸的是,随着澳门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到来,海内外兴起了“澳门热”,各种书籍、音像制品相继问世,为人们重新认识澳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。

在有关澳门的众多出版物中,有一套书特别吸引我,那就是“澳门人文丛书”。丛书分为5册:《澳门写真》、《澳门古今》、《东西交汇话澳门》、《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论评》、《水湄文语》。

这套丛书从各个不同角度讲述了澳门。《澳门写真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澳门400年的沧桑历史、中西交融的文化形态、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;《澳门古今》的作者则像一个知识、阅历丰富的导游,带你进入澳门的大街小巷、名胜古迹,如数家珍地向你讲述这里的历史掌故,沧桑经历,读完这本书,你也许会惊叹,在这片弹丸之地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!《东西交汇话澳门》以更具学术的方式,再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澳门碰撞和交融的历史;《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论评》通过作者充满灵性和才情的阐释,不仅展现了澳门新兴的“前卫”艺术的风采与勇锐,也使人对澳门的文学批评水准刮目相看;《水湄文语》为集体撰稿,作者多为澳门文艺评论界的才俊,对澳门的文学历史发展、现状及其应具备的“形象”作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。这套书对于尚不了解澳门的读者是可靠的指南,对于专业工作者,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

这套书给予我的最大感动,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和振兴“澳门文化”的强大冲动与期待。这既表现在澳门学人对构建“澳门学”的热心——在他们看来,澳门是一个充满特殊活力和魅力的社会,是一座待打开的博物馆,一个待开发的社会科学的富矿,对中国对外开放史、东西贸易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,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;也表现在澳门学人对澳门“文学形象”的不懈探索上;更表现在他们对澳门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利用上,阅读此书不难发现,凡是与澳门有点瓜葛的历史名人,无一遗漏地被纳入目标远大的澳门总体文化发展战略中;贾梅士、利玛窦、汤若望、南怀仁、郎士宁、钱纳利、汤显祖、林则徐、吴渔山、郑观应、魏源、孙中山、高剑父、肖友梅、冼星海……正如本书作者之一黄晓峰赞叹的那样——

“澳门值得留恋的东西,除了独特的文化之外,还有什么值得让人去留恋呢?澳门文化不仅对澳门而言是最珍贵之物,它对中国和葡萄牙,对东方和西方,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,都是无价之宝。因为澳门文化的存在,证明了两种文明终究可以在一块弹丸之地融合,彼此取长补短,在未来建立一种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。

澳门学人的深邃,同样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警惕和反思上。《水湄文语》的作者之一庄永文认为:在澳门这个小岛上,在这个狭窄的生存空间,文化形态是静止的,缺乏生机与活力,因为历史上没有产生什么中西文化碰撞,几百年来澳门华人都承袭中国儒家的文化价值观,信奉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儒家思想。葡萄牙虽然入据澳门四百年,其精神文化却难以在澳门占大多数的华人社会生根立足,华人还是按照自己民族的文化模式实践自己的生活,葡国文化在澳门无所作为,而且在华族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延续下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